编者按: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毕业季,学生们有感言有总结;学年末,二级学院也有梳理有回顾。
第一篇完善考核树根本
蓝柏格定理提出:压力与动力是一对矛盾;压力变成动力,需要一个转化的条件跟过程。
生环学院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学院发展现状,合理测算各个岗级的压力分解,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停留在惯性运动。一方面通过内部制度的变革来推动学院品质的提升,以期实现“十三五”建设总体目标。另一方面以绩效考核、目标管理为导向,兼顾公平原则,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推进教师个性化发展。自2016年4月成立学院岗位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制定工作小组以来,经过基层教研室2次会议调研,3次书面调研,6次工作小组会议讨论审议,7稿修订完善,形成目前执行的学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实施方案,为各岗级的教职工合理设计了压力与动力的杠杆条件。新考核办法对科研工作量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提升,形成了与学院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二级管理分配考核体系。2017年初,经统计并公示,全院70.7%的教师顺利完成所属岗级的考核任务,40.0%的教师超额完成所属岗级的考核任务。

面对考核压力,新进博士俞杰如是说——“学院满是教授、专家、学者,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对象;不敢为文胆武功,但能为学生、学院、学校做事,明确方向,体现价值”。
第二篇求实学风促成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创新为动力,不仅要“下猛药”严格管理,更要学会“烹小鲜”以教育引导。广树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效应。
近年来,生环学院把考研氛围的培养作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考研氛围从高年级逐级向下渗透,有大四同学的挑灯夜战,也有大三、大二同学的未雨绸缪。2017年,生环学院有45人参加考研,共有25位考生通过了国家一区的复试线,最终录取22人(其中,1人被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录取,1人保送澳门科技大学),录取比例达考研人数的48.9%,再次荣登全校榜首。此外,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每个专业至少选择1项学科竞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全院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活动的比例达30%以上。

2016/2017学年,科技竞赛屡获佳绩:3人获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工科类二等奖;3人获浙江省挑战杯二等奖;3人获第七届浙江省环保创意大赛三等奖;7人获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10人获第十届“ZEDC”杯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三等奖;19人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三等奖;48人获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二、三等奖。共计省甲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优秀组织奖1项。此外,还荣获第三十一届杭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膺创新成果奖1项,并获最佳组织奖。
竞赛达人生物工程141班的梁佳妮如是说——“半年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团队一点一滴完成属于自己的项目,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知识的海量集成,都是课堂上远远体会不到的!”
第三篇提升专业创品牌
优势专业是高校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为我们带来持久的品牌效应。
2017年4月,接浙教高教〔2017〕29号通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成功入选103个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评审类建设项目,成为全省唯一的环境工程评审类特色专业。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B),及原有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围绕“将本专业建成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特色鲜明,切实服务浙江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工程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以行业学院为引领、校企高度融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并实施行业嵌入式工程实践体系”、“立足环保类现场工程师能力要求,强化职业、创新、国际化三大基点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专业建设成效。例如,“环保类现场工程师能力培养链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了2016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们相信:依托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做强优势专业,依托“绍兴黄酒学院”等行业学院的建设做特应用型专业,一定能稳固专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016级的专业分流刚刚结束,各专业的一志愿率达到了97%。资环161的吴愿安如是说——“在学院学习了一个多学期,觉得学习氛围很浓。我最终选择了环境工程,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盲目的去跟风,在这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很多。希望未来的我们能见到更好的学校,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第凝练方向建学科
要清楚自身“家底”,统筹学科布局,有机结合“十三五”规划、二级管理分配方案,借力行业“嵌入式”协同创新,凝练方向、搭建平台、汇聚人才!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一流学科的竞争需要凸显特色,特色就是亮点、特色就是综合竞争力。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依托“1个省一流学科,2个省级平台,2项国际对外双边合作”的格局,最终形成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健康与风险评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3个研究领域,并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为特色方向、以大型仪器分析技术为能力导向,找准错位竞争优势,彰显服务行业特色,学科建设水平迈向新的台阶。2017年4月,生环学院参与由会稽山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申报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黄酒行业绿色设计平台建设”,承担“米浆水综合回收利用”专题,已通过初步中试。此外,积极亮相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科影响。4月25日至28日,由浙江工业大学等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生态毒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研究生共计1000余人参加会议。我院陆胤教授、孙娜波教授分别受邀主持“化学物质转移释放-生物过程”专题学术研讨会和研究生论坛,并有多位教师参与了口头报告及展板报告。2016年,学院沈超博士的文章,被催化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ChemCatChem》在线发表并被推荐为封面文章,另一篇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的文章被评为2016年度ESI高被引论文。

学院班子如是说——“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从学院到学科、专业,从学科、专业到师生个人,共同担负起‘十三五’建设的大旗!”
第五篇 “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围绕中心谋发展
学院党委指出:“两学一做”就是要树理想,讲信念,守规矩,知行合一,服务师生。
随着学校应用型教学改革与发展步入新阶段,近一学年来,在学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事、要事多,例如,应用转型、绍兴黄酒学院的建设;二级管理深化改革;环境工程省级一流学科的建设与申报工程硕士点;环境资源类大类招生的改革、新校区的教学等等,学院党委认为必须引领支部、党员,践行“两学一做”常态化,结合学院的实际,统一思想、建立机制、树立理想、议事民主、工作奉献,以上率下,团结协作,积极投入,同舟共济。
严格“四会”制度,大事、要事民主决策。一年来,在“两学一做”活动过程中,学院党委进一步严格了“四会”制度。每周一上午的党政联系会议常态化、制度化,每次会议有议题、有讨论、有落实、有检查,形成班子有分工、有合作、统一思想有共识。凡遇大事、要事,学院的“三重一大”,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分工会的民主决策作用,例如,在2016年通过的学院二级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中,倾注了大家的智慧,做到民主决策;在引进师资问题上,积极发挥教研室、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工程硕士点的培育申报等都坚持了撰写分工、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讨论,党政联系会议民主决策的机制。
定期的党员培训,成为师生党员树理想、讲奉献、为民服务的“加油站”。“两学一做”的常态化,促进了学院党员培训的常态化。每学期院党委组织的全体党员的培训活动已经常态化。它已经成为师生党员树理想、讲奉献、践行宗旨的“加油站”。
培养既懂业务,又有党务工作热情的教工担任支部书记。学院党委认为,要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要选好支部书记。根据这一要求,党委在设置支部时,有意识地把支部建在专业上(学生支部)和教研室上(教工),遴选既懂业务,又有党务工作热情的支部书记,尤其是教工支部书记,院党委特别用心选取专业上的行家里手、教授担任书记、委员,扩大了党支部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教工党员人人担任学生的贴心指导。学院学生导师制虽然实施多年,但是实际效果总是参差不齐,“两学一做”常态化推进中,党委特别强调了党员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要求先做好自己,以身作则,从而引领普通教师的悉心指导。一年来,学生在理想信念、职业规划、专业学习、考研、科技竞赛、论文发表都有新的起色。

“两学一做”常态化,提升了师生党员的精神面貌,增强了理想信念上的“钙质”;鲜明了政治立场;遵守了纪律上的规矩;树起了廉洁自律的戒心。
|